黨建引領成為教育發展“紅色引擎”——宜章縣全面加強黨對中小學校的領導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
2019年以來,宜章探索推行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改革,全面加強黨對中小學校的領導,堅持黨建為教育發展定向導航、為立德樹人鑄魂補鈣,黨建引領成為宜章教育發展的“紅色引擎”。
宜章自實行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以來,黨的領導、黨的建設貫穿辦學治校、立德樹人全過程,使學校和師生更具活力、動力。2021年,宜章縣教育系統有35項黨建成果獲省、市表彰或展示,師德師風投訴件較往年同期下降83.3%。
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道路上,宜章教育正以競進之態,提氣奔跑。
激發強師德提師能的內生動力
“不管是校園基建工程,還是教師職稱評定、績效工資方案……只要是學校的事,都由學校黨組織集體研究決定。”宜章縣九中黨支部書記、副校長楊華祥說,實行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改革以來,學校發生了很大變化。
據了解,2019年前,宜章縣九中因黨組織作用發揮非常弱化,一些教師思想上有誤區,對學校管理產生諸多不滿,曾一度出現教師排課難現象。2019年,該校實施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后,推行“三重一大”議事制度,通過黨組織集體研究決策、行政班子執行、教職工代表監督等方式推進學校民主管理,此舉不僅使學校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也讓黨員教師主人翁意識、擔當意識不斷增強。如今,該校教職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學校也煥發出新的活力,得到家長、學生的一致認可。
什么是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不是簡單地把校長和書記崗位對調,而是在校園發展過程中,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帶隊伍、保落實,集中破解學校發展、教育教學難題。在這個新的治理格局中,黨組織側重于謀劃、決策、監督和保障,校長側重于管理、組織和實施,具體分工上各有職責,也有交叉和重疊。教職工、家委會等參與學校治理、建言獻策,發揮民主管理和監督的作用。”宜章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副局長高孝書說。
2019年,在凝聚廣泛共識的基礎上,宜章縣出臺《宜章縣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施細則》,明確黨組織是學校領導核心,細化黨組織書記、校長、學部校長、支委委員職責,實行黨支部成員與校級領導交叉任職,打破“一把手說了算”局面,形成“職責明晰、分工合作、相互監督”的權力運行機制。
科學的制度設計與相關工作機制的健全,進一步推動了全縣各學校規范化管理,讓學校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顯著突出。
確保黨建領航思想教育全覆蓋
行走在宜章玉溪鎮學校里,隨處可見墻繪的紅色文化宣傳標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樓過道上分區布局了辦學理念和黨風廉政建設等專欄,既彰顯校園文化特色,也讓師生在無聲的熏陶中受到思想教育。
玉溪鎮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下轄中心學部1所、村小12所,學部與村小之間資源、質量不平衡矛盾尤為突出。得益于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該校小學畢業教學質量從全縣倒數躍居前三,學校黨支部獲評湖南省中小學基層黨建示范點,實現了華麗轉身。
2019年以來,宜章縣把22個鄉鎮學校黨組織由鄉鎮管理劃轉為縣教育系統黨委管理,破解“管黨”與“管人”不統一的問題;采取單獨組建、聯合組建、就近掛靠等方式,打破基層學校黨組織零散亂、民辦教育機構黨建真空的制度壁壘,織密了一張覆蓋57個基層黨組織、1559名黨員、11萬余名師生的黨建工作網。同時,該縣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協同育人理念,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門課程、各項管理中。
據宜章縣教育局黨組副書記、局長胡忠介紹,今年年初以來,該縣在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上出實招、放大招,按照均衡發展、區域鄰近、共建共享原則,采取“1 M N”模式,即由1所牽頭學校(科級學校)、“M”所責任學校(縣屬學校或城區學校)和“N”所受助學校(鄉鎮學校)組建10個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共同體,推動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師資共建、教育共聯、質量共促。
黨建與教師隊伍建設深度融合
今年,宜章縣九中不少年輕老師一改過去“入黨有什么用”的錯誤思想,紛紛寫下入黨申請書,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建設一支思想政治可靠、師德師風過硬、能力素質精良、模范作用明顯的黨員教師隊伍是辦好教育的保障。在推行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改革過程中,該縣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各學校黨組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制定師德師風建設負面清單,通過建立師德檔案、聆聽師德報告等措施全面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責任區督學隨訪督導和教學常規檢查的重要內容,每月進行常規督查;把學校貫徹執行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情況納入學校、校長、教師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實行考核結果與干部的管理使用掛鉤、與單位的工作績效評價掛鉤、與責任追究掛鉤。
同時,該縣著力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優秀教師,持續推動學校黨建與教師隊伍建設深度融合;開展各類賽課活動,遴選100堂優質課,示范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推進教育系統黨員亮身份全覆蓋,設立100個黨員先鋒崗、黨員示范崗,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實施“筑巢引鳳”“青藍工程”“銀齡計劃”,建立城鄉學校結對辦學和教師交流制度,完善以國培省培為引領、以片區教研為載體、以校本研訓為陣地的教師培養體系,全方位、一體化提升師技師能。
此外,該縣在業務上積極探索“黨建 師德師風”“黨建 德育”“黨建 教學實踐”“黨建 團建隊建”創新融合發展模式,評選100個“黨建 ”創新融合案例,獲省、市“黨建 ”創新融合優秀案例13個;從公辦學校黨支部遴選21名黨建監督員,指導監督民辦教育行業黨建與教學工作,打破傳統黨建與業務工作“各自為政”的局面,防止“重業務輕黨建”的做法,實現從“兩張皮”轉變為“一盤棋”、黨建與業務“雙提升”。
編輯: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