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新村北村街道強化黨建引領 打造“紅色物業”提升社區基層治理效能
舜網訊 “小物業”牽動“大民生”,群眾在哪里,民生需求在哪里,黨建引領就應該覆蓋到哪里。近年來,天橋區工人新村北村街道黨工委從居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老舊小區管理難題著手,深耕“紅色物業”品牌,推動物業服務融入基層治理,實現城市社區精細化治理,以小切口撬動大治理,交出黨建引領物業服務創新的“北村答卷”。
工人新村北村街道下轄5個社區(其中1個社區已拆遷),轄區面積1.7平方公里,有255棟居民樓、162個平房小院,多數樓房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平房小院大多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戶籍人口2.2萬人。作為老舊小區的“通病”,轄區內基礎設施老化、配套設施不完善、環境衛生欠佳、停車混亂、亂堆亂放現象普遍……社區面臨眾多治理難點、痛點。立足實際,北村街道積極探索實施黨建引領“紅色物業”模式,助推基層治理“幸福滿格”。
探“路子”,進駐“紅色物業”,填補市場失缺。街道以打造“幸福北村”工程為契機,“走出去”學習考察,多次到歷下區建筑新村街道、槐蔭區西市場街道實地考察、交流和學習物業管理辦法和經驗做法,“坐下來”探討分析,多次召開“紅色物業”座談會,邀請上級住建等相關部門指導,商討物業公司合作事宜,“沉到底”遍訪意見,聽取轄區群眾對引進物業管理的意見建議。截至目前,選聘濟南鑫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濟南城市靜態交通管理運營集團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入駐北村,4個社區全部覆蓋,填補了老舊小區長期無專業物業管理的市場空白。
整“里子”,完善“紅色條約”,改善管理失序。圍繞治理精度、整治深度,街道以制度建設為“里子”,同“紅色物業”全方位簽訂“紅色條約”,提升管理服務質效。規范《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區域明細》《一星級物業服務標準》《老舊小區物業管區考核實施辦法》《老舊小區物業考核賦分表》等制度,制定管理區域、物業服務標準、考核辦法細則、服務責任、加減賦分明細等9項詳規,環境衛生、小區秩序、停車管理、應急服務、園林綠化、設施管理、居民服務等36項服務內容,為物業公司樹標立表。同時,街道強化考評機制,堅持每周必督導、每月一考核、每季一分析的制度,每月邀請居民代表參與考核,每季度結合全區城市管理綜合考評成績進行綜合分析,延伸整治深度,以“紅色條約”履行保障“紅色物業”成效。
靚“面子”,嵌入“紅色管家”,解鎖自治失能。圍繞聯動力度、服務溫度,實施物業公司與社區黨委聯創聯建,著力構建“一核多元”管理機制,即以社區黨委為核心,建立健全社區居委會、網格黨組織、“紅心物業”協同聯動機制。一方面結合居民共性需求,對物業管理區域劃分為8大網格,對應街道24個專職網格,與社區專職網格員相輔相成。常態化對網格管理范圍采取“地毯式”“壓茬式”清理模式,全覆蓋、不間斷進行環境衛生整治行動,全面清理整治轄區垃圾、亂堆放物品、小廣告和建筑垃圾等,重點維護較為隱蔽、不易清理、影響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的衛生死角。另一方面,突出問題與居民多元化、個性化需求,依托“妍民情”議事廳、“社區議事會”“睦鄰長廊”等居民議事會,結合“四下基層”活動,常態化開展居民協商議事,回應居民訴求,解決小區車輛亂停、下水道堵塞等民生問題200余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網格、難事不出社區”,確實將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化解在“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