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煥發新氣象——州委組織部優秀黨建片腳本選登(一)(黨建專題片腳本)
編者按:近日,2017年全省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評比活動結果出爐,我州拍攝制作的兩部黨員教育專題片在評選活動中分獲一等獎和二等獎,州委組織部獲優秀組織獎。此次觀摩評比活動由省委組織部主辦,全省14個市州和省遠程教育課件各制作基地近百部作品參加了評獎,通過觀摩展示和專家評審,共評選出32部獲獎作品。由我州拍攝制作的典型事跡片《老街煥發新氣象》獲得一等獎,《山里娃的中國夢》獲得二等獎,州委組織部獲優秀組織獎。
近年來,臨夏州高度重視黨員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建設,緊扣全州中心工作大局,貼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需要,結合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黨員干部群眾生產、生活和學習實際,組織開發制作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反映身邊先進典型的精品黨員教育課件,在歷屆評比中均取得了較好成績,有效促進了我州先進典型的選樹和宣傳工作,展現了全州黨建工作的新成果,進一步營造了全州黨員干部群眾樹典型、學先進、比奉獻的良好氛圍,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了全州基層黨建工作的整體水平。本報將從今天起,對州委組織部拍攝制作的優秀黨員電教片腳本進行連載,旨在引導和激發全州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在建設幸福美好新臨夏的偉大實踐中再做新貢獻、再創新業績。
青磚灰瓦的街道,古香古色的院落,精美絕倫的磚雕,全景展示了臨夏“八坊十三巷”的風貌,這種體驗式的文化旅游,打造了集古街民居觀光、民俗文化博覽、民族美食體驗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旅游街巷,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臨夏老城獨特記憶的美景圖。
八坊是臨夏回族人民世代生活的一個老城區,周邊有眾多的古民居等特色建筑。這片區域歷史悠久,風情濃郁,堪稱是回族文化的一個縮型博物館。這里生活著回、漢、東鄉、保安、撒拉等5個民族的近5700多戶17000多名各族群眾,其中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98%以上,長期以來區域內各民族團結互助,和睦相處。
由于歲月的洗禮,“老八坊”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風采,為了能有效地保護、傳承和發展八坊這一特有的民族文化遺產,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2012年,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護開發工程被列入臨夏市“兩個共同”示范市建設十大重點項目之一,研究編制了《八坊民俗民居文化保護規劃》。
《八坊民俗民居文化保護規劃》按照“修舊如舊、恢復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則,采取政府引導、多元化設計、一戶一策、共商共建的方式實施保護改造,完成了民居修繕保護、民俗文化場館建設、風貌保護改造等工程,著力打造了以八坊特色民居和八坊古街巷為重點的回族民俗生活展示區和體驗區,為留住臨夏鄉愁增添了一道風景。
-
黨建助推老街巷煥發新生機
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八坊街道黨工委帶領全體黨員干部深入轄區,挨家挨戶進行宣傳動員,多次召開居民及黨員代表征求意見會,廣泛征求了各方意見。
八坊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殿民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八坊十三巷綜合保護開發項目是2016年臨夏市的州慶獻禮項目,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加上部分居民思想上有包袱,給項目實施增加了不少難度,為此街道班子帶領黨員干部職工苦口婆心、耐心細致地進行宣傳和動員,并將群眾的意見逐一記錄,及時反饋到項目辦公室,這些意見建議也為他們搞好整個改造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
為確保沿街商鋪步入科學化運營,街道黨工委成立工作小組,對商戶經營意向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和合理規劃,使八坊十三巷沿街商鋪逐漸步入合理、科學化的運營。
在大旮巷80號院落居民拆遷安置工作中,街道全體黨員干部不怕苦不怕累,積極幫助困難群眾收拾房屋、搬遷家具,拉近了黨員與群眾的距離,牢固了黨群干群關系,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
支部引領 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居民馬桂香和馬二灑在700米立面風貌保護改造實施過程中,因安裝沿街窗戶的問題發生矛盾,社區黨支部得知此事后,立即進行了走訪。
前河沿社區書記馬躍林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他得知后第一時間組織工作隊趕到了現場,安撫雙方的情緒,了解事情的原委,尋找矛盾的根源,讓發生矛盾的雙方消除顧慮,轉變思想,經過社區工作人員的耐心勸說,雙方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兩家也表示愿意配合社區工作。
前河沿社區黨支部在項目實施改造過程中共調處矛盾70余起,無越級上訪事件發生,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為整個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82歲的孤寡老人馬月蓉是轄區內的困難群眾,社區黨支部專門籌資4000余元,為她接通了上下水管網,把原來的旱廁改造成了水沖廁所,為老人提供了干凈衛生的起居環境,實實在在地解決了老人的困難,讓這項民生工程得到了更多轄區居民的認可。
50歲的老黨員馬秉禮,家住八坊街道壩口社區小南巷16號,從1997年外出創業以來,他致富思源,始終將回報家鄉、回報社會放在首位,把積極參與支持社會公益事業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
臨夏州聯誼房地產開發公司黨支部書記馬秉禮深有感觸地說,經過街道黨工委協調聯系,他們聯誼集團黨支部創建了愛心救助金,積極開展扶貧濟困活動,每月給轄區151戶低保邊緣戶每戶發放120元的愛心救助金。
-
黨員帶領 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李永平,八坊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他自始至終參與了這項工作。在項目設計過程中,他和班子成員一起征求各方面的意見,與設計院反復論證可行性;在項目實施期間,他們街道全體黨員干部一起到施工現場進行實地勘察監督,對施工過程中群眾反映的問題,都第一時間作了跟進處理,把群眾的滿意度作為他們工作的出發點。
居民黨員馬維珍、馮美玲是社區居委會委員,對轄區住戶的情況十分了解,在改造工程實施過程中,他們利用老鄰居、老街坊之間的和睦關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了深入細致的宣傳動員,讓轄區居民了解了項目實施的各項政策,解除了群眾的疑慮和誤解,確保了工程的順利進行。
居民黨員馬素米說,作為一名黨員,就應該帶頭響應黨委和政府的號召,堅決支持城市建設和發展,所以她第一個響應了保護改造項目,將她的沿街房屋改造成了鋪面,隨后她又動員姐姐全家也完成了對房子的改造。
居民黨員馬春秀是原社區居委會主任。一直住在大旮巷64號院,當得知自家的院子被確定為古典民居保護院落后,她主動搬遷到了政府統一規劃的安置小區。同時,又不辭辛苦,到周邊鄰居家中宣傳安置搬遷的各項優惠政策,講解項目實施后給大家帶來的美好前景,為項目順利實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八坊街道轄區還有很多像馬素米、馬春秀這樣的居民黨員,她們在居民中做出了表率,在她們的熱心引導下,其他轄區居民放下了思想包袱和顧慮,全部配合街道完成了安置搬遷,沒有發生任何矛盾糾紛,實現了零上訪,為八坊十三巷保護改造項目實施打開了新局面。
居民代表馬玉興說,街道的干部給他們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打消了他們的種種顧慮,也吸納了他們的意見建議,現在八坊街道的改造,大家都很滿意。
八坊十三巷改造項目的實施,結合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政策,徹底改善了轄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創造了濃厚的旅游和民族商業氛圍,發展了第三產業,增加了居民收入,促進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增進了各民族的團結和睦,同時為創新黨建載體、做大做強文化旅游品牌、引領轄區群眾創業致富等奠定了基礎,為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特色旅游產業,為老街巷煥發新氣象提供了有益參考。
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八坊十三巷老百姓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這個昔日的老街巷將會展現出更加絢麗多姿的風采!
來源:民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