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黨建引領助搬遷群眾安居樂業(都安黨建引領助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心得體會)
都安訊 今年以來,都安瑤族自治縣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作中,在易地安置新區成立臨時黨支部,通過建強基層黨組織,破解“建房難”“治安亂”“增收難”問題,實現基層黨建和扶貧移民雙促進、雙提升目標。
據悉,2015年末,都安縣仍有13.67萬人未脫貧,其中計劃實施易地搬遷脫貧人口5.3萬人。“十三五”期間,該縣規劃建設29個易地安置新區,計劃投資31.5億元。目前,紅渡、城北、七星、車家莊等7個易地安置新區成立了臨時黨支部。
抓鄰里互助促建房。“得益于黨支部的引導,鄉親們都來幫忙,老家危房拆了,很快就能在新區住上鋼筋磚混的穩固樓房。原先產生‘兩頭不到岸’的疑慮,現在終于放下心來。”搬遷到安置新區的龍灣鄉加范村瑤族婦女莫笑梅說。易安新區臨時黨支部通過整合勞力和資金資源,按需組成互助建房小組,引導農戶統一購買材料、集中力量投入互助建房,既加快建房進度,又壓縮建房成本開支,破解“建房難”問題。在紅渡易安新區,從各石山峒場搬遷出來的農民黨員成立流動互助幫工隊,一家建房眾人幫忙,促進移民間互通信息,相互出工出力,不計報酬。截至目前,該易安新區已搬遷入住256戶貧困戶1098人;建筑工人正抓緊建設144套安置房,年底前將入住貧困戶144戶605人。
抓新區聯防促穩定。為確保易安新區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每個易安新區都設有警務室并安排1名民警值班,臨時黨支部還組建了治安聯防隊,針對突發事件,由治安聯防隊先行處置,解決不了的及時報告值班民警,有效維護易安新區的安全穩定,破解“治安亂”問題。今年以來,在臨時黨支部的領導下,各易安新區的調解人員并肩攜手,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使預防工作走在排查前、排查工作走在調解前、調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嚴防地界、房屋邊緣、道路和征地等糾紛矛盾。從三只羊鄉丁洞村搬遷到八仙易地安置新區的袁盛華感慨:“新區治安很好,晚上睡好覺,白天好做工。”七星易安新區在接待來訪過程中,始終堅持“宜順不宜激、宜解不宜結”的原則,做到接待熱情誠懇、解釋耐心細致、調解嚴密周詳,使來訪者滿腔怨氣而來、平心靜氣而歸,實現了零案件發生。截至目前,各易安新區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案件近30起,調處成功率達100%,有力促進各易安新區的和諧穩定。
抓勞務就業促增收。臨時黨支部對搬遷勞力進行編排分類,建立工程建設隊、民族藤編隊、流動打工隊,幫助搬遷群眾實現“戶戶有工做,天天有收入”。針對文化基礎薄弱、沒有勞動技能的壯年勞動力,黨支部幫助牽線搭橋,邀請了縣、市科技專家到車家莊、安樂、紅渡等各易安新區開展技能培訓16期,培訓760多人,逐個幫助就業;對不能外出務工的婦女及老弱人員,由黨支部牽線與周邊或者易安新區內的藤編公司、電子廠、加工廠等企業合作,通過“支部 企業 農戶”模式,讓群眾在家門口參與手工制作增加收入,可提供1萬多個就業崗位;針對少部分移民對長期外出就業積極性不高的特點,鼓勵他們就地進入電子廠、玩具廠等企業。同時,組織移民能人加快“工頭計劃”實施,完成現有勞務經紀人公共知識培訓共912人,勞務經紀人上崗率達100%。 (韋炳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