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基層治理路徑福保街道積極探索“家園薈”黨建(街道組織開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福田區福保街道5.01平方公里的轄區內,有76個居民小區,居住著4萬余戶15.5萬人口。這里人口和樓宇密集,居民矛盾訴求多元,治理承壓明顯。如何做到聯系服務千家萬戶?如何凝聚覆蓋各類城市居民群體?如何推動“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民生“七有”走向“七優”?如何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面對一道道黨建治理課題,福保街道順應新時代、新形勢、新變化,以“家園薈”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為重點,高標準構建“四個家”,織出一張靈敏熱心的社區“家園網”,匯聚一群熱情貼心的社區“自家人”,打造一批優質暖心的社區“家服務”,開發一套高能省心的社區“慧管家”,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有效提升基層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走出一條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子。
▲居民到社區黨員市集“趕集”。
社區“家園網”
連著更多城市人
網住更多身邊事
“太好了!這些晾衣繩干凈整齊,大家都方便了。”看著小區天臺新裝的不銹鋼晾衣繩,福保社區京隆苑小區居民黃阿姨由衷地感慨。
晾衣繩看似微不足道,但不久前小區的居民卻是為此鬧得不可開交。原來,為了晾曬衣服方便,不少小區居民在樓頂天臺拉了晾衣繩。不過,這些私拉的晾衣繩質量參差不齊,而且拉得“隨心所欲”,有些居民覺得雜亂,在溝通不暢之下,剪斷了晾衣繩,鄰里的矛盾有了激化的傾向。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社區黨委和小區黨員走進居民家中,引導雙方把誤會說開,化解矛盾,并提出解決方案。
在黨員們的推動下,小區管理處工作人員陪同多次現場查看研究晾衣繩的安裝問題,并有熱心黨員慷慨解囊購買了不銹鋼晾衣繩材料,在居民的支持下,統一裝上了整齊的晾衣繩。一起鄰居矛盾,經過黨員的主動介入,有效轉化為鄰里共商共建的好事。
如何及時了解群眾的心聲和需求?福保街道的解法是編織一張“家園網”。他們將5個社區劃分為43個綜合網格,每個網格建立起“街道黨員干部 社區黨委委員 小區黨支部書記 網格員”的四級骨干機制,將街社力量下沉到小區,以網格為單位,鏈接起近1.5萬名轄區黨員,建立了600多個居民微信群,覆蓋到全體轄區居民家庭。同時,通過“服務”“檢查”“問題”三張清單,建立起問題發現和解決的網格機制。還創新五項指標,建立起“紅黑榜”考評機制,以“榮譽 責任”驅動黨員服務走深走實。今年以來共服務居民問題2萬余個,獲贈錦旗、表揚信50余次,平均每周一次,一張“家園網”,織出了群眾的滿意度。
▲居民參與議事協商會議。
社區“自家人”
讓更多的陌生人熟悉起來
讓更多熟悉的人親近起來
“走,趕集去!”每周六下午,許多社區居民會相互招呼著“趕集”,但他們所趕的可不是買菜的集,而是每周1場的社區黨員市集。
社區黨員市集是福保街道各社區黨委依托特色整合資源,采取社區黨委“搭臺”,社區黨員和志愿者“擺攤”所形成的“市集”。
在“守護地球”攤位,居民可以了解到“地球日”相關知識;在“民法宣傳”攤位,可以領取《民法典》讀本,聽取講解;在“消防宣傳”攤位,可以跟消防員學習滅火器的使用,了解消防知識。
當然,市集也少不了黨員志愿者參與,比如福保社區退伍軍人紅星志愿隊,作為“自家人”,他們退伍不褪色,發揮自身手藝,開展多次“免費義剪”服務。享受過這些紅馬甲“托尼小哥”服務的居民個個贊不絕口,臨走前都會問,“你們什么時候還會來?”
如何調動群眾積極性,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氛圍?福保街道通過每周1場社區黨員市集、每月1輪小區支部活動、每年N場組織協商議事會議,搭建起“1 1 N”社區多元議事平臺,聚集起一群熱情貼心的社區“自家人”。在益田村還成立了乒乓球協會,社區黨委牽頭,黨、企、群集資建設了戶外群眾乒乓球場,舉辦了首屆“感恩杯”比賽。在福保街道的組織下,社區老年協會、兒童議事會、調解委員會等群眾組織紛紛茁壯成長,有力地發動了廣大志愿者的力量,營造出由小區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社區“家服務”
福保的服務不打烊
溫暖送進心坎里
在新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居民程阿姨樂呵呵地感嘆道:“真沒想到,本來是過來問點事,結果不僅問到了,還找到了‘組織’!”
原來,家住附近的程阿姨最近退休了,但對企業退休人員應該怎樣登記并不清楚,所以過來社區詢問。社區值班工作人員熱心地解答了她的問題,同時又向程阿姨做了“美好社區”服務推介,從黨群空間布局到活動開展再到線上建群做了詳細講解,發現程阿姨沒有在居民群,工作人員連忙添加程阿姨微信,并邀請她進群,同時告知社區有關活動均會通過福寶寶小程序發到居民群,現場指導其報名參與流程。
社區工作人員的用心服務讓程阿姨十分感動,她對社區的親民化打造、活動豐富精彩和工作服務到位連連夸贊。
在福保街道,各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都有自己的“特色”:新港社區開通了24小時“新的港灣”休憩驛站,為城市外賣小哥打造休憩空間,提供溫馨有愛的家服務;石廈社區大力挖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及周邊,融入一站式辦理、書畫舞蹈、閱覽學習、會務商談、培訓托幼、康園保健、休憩飲食等資源,精心打造居民“家門口”的服務綜合體,形成10分鐘公共服務圈;明月社區致力提供“不打烊”的服務,打造社區24小時自助政務服務點,建設24小時圖書館(自習室),建立24小時志愿服務隊……
溫暖的社區服務怎么送進群眾心坎里?福保街道的“秘訣”是積極通過資源下沉、陣地聯通、社會引進、志愿服務等多種方式,深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主陣地建設,營造優質暖心的社區“家服務”。如今,社區黨群服務矩陣已做到10分鐘可達、24小時有感,并實現“社區黨群服務中心100%是服務空間、‘老少青特’100%有可享服務”的“兩個100%”。周邊居民從愿意來,到喜歡來,到經常來,社區“家服務”既走心,更貼心。
社區“慧管家”
讓數據多跑腿
群眾得實惠
今年4月,益田社區的殘障老人王叔家中迎來了幾位“紅馬甲”,他們一進門就擼起袖子忙碌起來,開始打掃衛生、清理雜物……
原來,王叔因身患殘疾行動不便,常年無力打掃家庭衛生,家中隨處可見雜物和垃圾。此前,社區網格員在接到“慧采集”平臺下發的排查任務后來到王叔家中了解到相關情況,隨后便聯系了志愿者服務隊,共同來為王叔打掃衛生。
經過5個小時的努力,王叔的家中煥然一新。看著干凈整潔的環境,王叔十分感動,拖著行動不便的身軀向大家致謝。
其實,這次服務只是一個開始,王叔已成為“慧采集”平臺上“標簽化”的一名殘障獨居老人,將得到社區常態化的民生服務。據了解,益田社區依托“慧采集”平臺為特殊群體創建標簽,并通過“民意速辦”“福寶寶”平臺捕捉民意需求,擬定社區服務項目清單,實現民生服務供需匹配、精準輸送。
“福寶寶”小程序也是福保街道的“利器”,它整合了社區全量服務資訊、活動報名等資源,實時推送給居民和企業。
通過“福寶寶”小程序,福保街道發布了服務訊息,又宣傳了服務案例,不斷贏得居民的信任。據了解,“福寶寶”小程序已有近29萬用戶,每當新帖子發布,居民總會積極響應。“我們的帖子閱讀量破萬都是非常平常的事情。”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向來是基層治理的難題與困境。對此,福保街道依托“慧采集”“福寶寶”等數字孿生平臺,打造出一套高能省心的社區“慧管家”。通過“民意速辦”平臺,福保街道全量收集轄區群眾訴求,通過分類處置實現10分鐘內短信回復,30分鐘內電話約見,24小時內系統辦結;通過“慧采集”小程序,福保街道打造數字化業務看板,讓數據成為基層治理效能的“加速器”;通過“福寶寶”小程序,福保街道整合社區全量服務資訊、活動報名等資源,讓便民服務可以“一屏統覽、一鍵觸達”……如今在福保街道,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基層治理“漸入佳境”,居民的幸福感與日俱增。
在探索“家園薈”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道路上,福保街道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堡壘陣地家園功能,以高質量的基層治理方式,高品質服務千家萬戶轄區居民,建設活力、平安、文明、宜居、美麗的幸福街區。
(謝啟宗 蘇靖駒 福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