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貴清:毛澤東黨建思想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開篇之作
編者按: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既是一部黨領導人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輝煌史,也是一部黨的建設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不斷推進的歷史。在這一歷程中,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取得一系列的重大理論成果,從理論和實踐上為黨的建設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勝利發展提供了指引和指南。毛澤東黨建思想與時俱進地把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基本原理與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毛澤東黨建思想作為這一理論的開篇之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誕生和進行自身建設的條件,面臨著諸多復雜而特殊的問題,既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處的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也有別于十月革命前后的俄國社會。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為基本原則,立足中國革命和黨建所面臨的基本國情,卓有成效地解決了在無產階級占人口數很少而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如何確保黨的無產階級性質不變色的歷史性問題,豐富和增添了許多嶄新的內容,形成了毛澤東黨建思想,為把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提高到新境界作出了獨創性貢獻。毛澤東黨建思想涉及黨的領導、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諸多方面內容,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在中國的新發展。毛澤東黨建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確立黨的領導核心地位
毛澤東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認真研究黨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黨的革命領導權思想。毛澤東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指出,既然要革命,就得有一個革命黨,“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他創建了黨對人民軍隊和人民武裝力量的領導制度,先后提出“支部建在連上”“黨指揮槍”等著名論斷,保證了人民軍隊的無產階級性質。他強調黨對同級其他組織的領導,并對領導制度、領導方法、實現途徑進行了探索。抗日戰爭時期,他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進一步明確了黨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指出:“領導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兩個偉大的革命到達徹底的完成,除了中國共產黨之外,是沒有任何一個別的政黨(不論是資產階級的政黨或小資產階級的政黨)能夠擔負的。”毛澤東將黨的建設作為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加以強調,并且認為只有加強黨的建設才能有效開展武裝斗爭與統一戰線,在革命實踐中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向前發展,為革命勝利提供堅強領導。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進一步闡發了“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思想。他反復強調,“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得以成功的關鍵所在,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不斷在前進道路上由勝利走向勝利,這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歷史經驗。
二、強調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
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建理論高度重視黨在思想上的統一,重視先進的科學世界觀對于黨的建設的指導作用,但是針對中國社會、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特點,把思想建設作為在農村環境中保持黨的性質的主要手段,作為中國共產黨建設的首要內容,則是毛澤東最突出的貢獻。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就指出:“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無產階級只占人口和黨員人數的很小一部分,而農民群體則占絕大多數,只有通過不斷加強思想建設,著力從思想上建黨,不斷糾正黨內錯誤思想,才能保證不改變黨的無產階級性質。毛澤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毛澤東強調,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就是要保證廣大黨員不僅在組織上入黨,還要確保在思想上入黨,不斷糾正黨內錯誤思想,使黨員在思想上向黨組織看齊,確保黨組織在思想上的統一,增強黨的凝聚力和組織力。黨的思想建設的基本方法是進行思想教育,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加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毛澤東提出了我們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反復強調中國共產黨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是毛澤東基于近代中國的歷史條件,為推進和加強黨的建設所提出的有效路徑,從而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亦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在中國的獨具特色的理論創新和行之有效的實踐探索。
三、重視依靠黨的政治路線指引黨的建設
黨的路線是黨的生命,政治路線對包括黨的建設在內的各項工作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決定作用。黨的綱領就是黨的旗幟。毛澤東高度重視黨的政治路線對黨的工作全局的指導作用及其對黨的事業的決定作用。毛澤東指出:“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政治路線正確,黨的建設才能有正確的指引,也才能在正確軌道上順利前行;黨的路線出現失誤,黨的建設也必然受到相應影響,難以在正確指導下有效開展,使黨的組織受到侵害和損失。離開政治路線的指引,黨的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堅持黨的政治路線的指導,黨的建設就會在正確航道上穩步推進。此外,毛澤東還提出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斗爭的思想,指出“黨內不同思想的對立和斗爭是經常發生的,這是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的矛盾在黨內的反映。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斗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科學的思想方法論是正確認識和處理黨內矛盾和斗爭的基礎,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對待黨內矛盾和斗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唯物辯證的方法,采取嚴肅態度和謹慎態度,決不能用對待敵人的方法來對待同志。要實行正確的黨內斗爭方針,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采取“團結—批評—團結”的方式,通過思想教育從根本上解決黨內矛盾沖突和分歧,使黨的建設不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順利推進。
四、實現民主集中制原則的中國化
民主集中制是由列寧最早明確提出來的建黨原則。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具有科學完備組織體系的無產階級政黨。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這一組織原則,不斷總結貫徹民主集中制的經驗,并在實踐中賦予其民族的形式,使之在組織工作中表現出濃郁的中國特性,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民主集中制理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強調“新民主主義的政治”中的“政體”必須采用“民主集中制”,并闡述了民主集中制的內涵和優越性。他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的有機結合,只有民主而缺乏必要的集中難以有效凝聚黨的組織,而過于強調集中,民主沒有得到充分發揚又會出現“家長制”“一言堂”等弊端,給黨的組織和人民事業造成嚴重損害。必須依靠民主集中制發動全黨的積極性,施行有關民主生活的教育,擴大黨內的民主生活,反對“家長制”和極端民主化,堅持“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基本原則,并使之成為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的紀律。必須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健全黨委制,堅持重大問題集體討論,堅持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健全黨的組織體系,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調動全黨積極性,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毛澤東將民主集中制原則運用于人民政權、群眾組織和國家政治生活之中,積極發展人民民主,強調要造成一種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能發揮個體能動性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2019年9月24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在黨的領導下,各國家機關是一個統一整體,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協作,既充分發揚民主,又有效進行集中。
五、高度重視黨的作風建設
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史上提出“黨風”的概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創造,是毛澤東的偉大貢獻。毛澤東首次提出黨風概念,揭示了黨風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強調了黨風建設的重要性。他指出:“只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我們學。黨外有這種不良風氣的人,只要他們是善良的,就會跟我們學,改正他們的錯誤,這樣就會影響全民族。”在黨的七大上,他把黨的優良作風概括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這三大作風是黨的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是黨區別于資產階級政黨的集中體現。在西柏坡時期,他提出堅持“兩個務必”,進一步深化了黨的作風建設的內涵。新中國成立后,他反復強調,要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要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思想上糾正錯誤作風的根源;要反對官僚主義,打掉官風,掃除官氣,使黨員干部和群眾打成一片;要加強實踐鍛煉,開展調查研究,增強黨性,糾正不正之風。他一再強調,堅持黨的宗旨,就必須貫徹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即群眾路線。黨的干部只有分工不同,沒有地位高低之分,都是人民的勤務員,必須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六、探索加強執政黨建設
馬克思、恩格斯只能立足當時的歷史條件對執政黨建設作一般性論述,由于種種原因,列寧也未能對如何加強執政黨建設這一根本性問題作出完滿的回答。在西柏坡時期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如何加強執政黨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他提出在黨執政后特別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中心任務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思想;他主張要注重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密切聯系群眾,防止黨蛻化變質;他強調要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宏偉目標;他提出要培養和造就千百萬革命事業接班人,防止和反對帝國主義進行“和平演變”的戰略構想;等等。這些重要思想觀點是黨執政后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黨建基本理論所取得的理論成果。總體上看,新中國成立以后,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執政新局面,執政黨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執政地位不斷鞏固,執政能力不斷增強,執政方式不斷改進,保證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總之,毛澤東黨建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與中國共產黨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對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提供了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一般原理和指導原則,但并不能直接用來解決中國共產黨建設的實際問題。鄧小平指出,關于黨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講得不多,列寧有個完整的建黨的學說”,“把列寧的建黨學說發展得最完備的是毛澤東同志”。毛澤東在深入總結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將一系列被實踐檢驗了的正確理論觀點和實踐經驗總結上升為系統的黨建理論,為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中國化提供了新的內容,在表達上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開創和奠定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和內容,使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基本原理在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實踐中落地生根、豐富發展,并結出豐碩的果實,這是毛澤東黨建思想對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建理論作出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