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當瓦片遇見畫筆 麥稈開出思政花
當古樸的瓦片與斑斕的畫筆碰撞,當田間麥稈化身精巧的藝術品,一堂又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在康縣碾壩鎮中心小學悄然綻放。
走進碾壩鎮中心小學,隨處可見學生們的“奇思妙想”,走廊邊擺放的瓦片上,繪有青山綠水、英雄故事;麥稈經過染色、剪貼、拼接,在孩子們的巧手下化作黨徽、紅船等元素,成為一件件的工藝品。孩子們指尖流轉的不只是顏料和刻刀,更是在思政課上種下的鄉愁與信仰。
碾壩鎮中心小學五年級二班學生 萬梓悅:美術課上,我們學會了在瓦片上畫故事,這些都是同學們的作品。我看了之后,也讓爸爸給我找了一摞瓦片,也想把自己畫的瓦片畫擺在這里,供同學們欣賞呢!我覺得校園里的一花一草、一畫一景比漫畫書還好看呢!
該校將傳統文化與紅色教育相結合,寫進思政課教案。麥稈畫社團里,麥桿被染色、拆解,成為創作的原材料,學生們細心拼貼出《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將帥錄》等作品,將麥稈的質樸與革命精神融為一體。
剪紙社團里,紅星、黨徽等元素在紅紙上綻放,學生們用傳統技法剪出《百年華誕 光輝歷程》《紅船精神》等紅色故事,讓革命精神隨著鏤空的紙屑悄然流淌,浸潤心田。
碾壩鎮中心小學六年級一班學生 周安羿:我們剪紙社團可厲害了,我們剪《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幅作品時,因為手抖一連剪壞了7張紅紙,最后剪出整幅作品時,大家都熱烈的鼓掌呢!
“1942年的秋日清晨,敵人又來掃蕩……”隨著上課鈴輕響,老師的聲音忽然低沉下來,講述著王二小的故事。教室里,學生們屏息凝神,仿佛置身于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碾壩鎮中心小學六年級二班學生 袁軻:我可喜歡每天早上的“微思政”時間啦,就像語文老師給我們講放牛娃王二小的紅色故事;數學老師教我們唱紅星歌的時候,還用尺子打節拍呢;上次科學課老師放了宇航員叔叔在太空種菜的視頻,我們全班都“哇”的叫出聲來。現在連體育老師都會在熱身時講運動員為國家爭光的故事。感覺每節課都像在挖寶藏,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如今的碾壩鎮中心小學,瓦片變身紅色故事的相框,麥稈拼出黨史故事,剪紙窗花里,八角樓燈光與天安門華表遙相輝映。學生們用瓦片畫還原革命場景,用麥稈畫記錄英雄事跡,用剪紙作品傳承紅色基因。
一方瓦片,幾束麥稈,勾勒出鄉村教育的創新圖景。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思政實踐,在碾壩鎮中心小學正書寫著立德樹人的新答卷,“接地氣”的方式,讓思政教育跳出課本、接續文脈,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愛家鄉、愛祖國的種子,將紅色基因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心靈。
近年來,該校創建“黨建+思政”模式,鋪設立德樹人“幸福路”,以微黨課、微思政每日講、微題材的“三微”模式促進思政教育落實見效;把思政教育融入少先隊活動、社團活動和特色課堂等,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少年的寄語、思政教育長廊等營造濃厚思政教育氛圍。“三微三融三結合”的思政課體系建設,將資源整合融入育人實踐,讓學生在動手創作中感悟匠心、厚植家國情懷,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思政教育新路徑。
碾壩鎮中心小學教師 崔艷智:我校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強化機制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繪制幸福藍圖、打造幸福團隊、營造幸福氛圍。以“三微三融三結合”思政課程體系引導,強化師魂,推廣大思政,造就大情懷。學校還積極建設思政教育文化長廊,打造思政教育微視角,構建“五福”課程教育體系,拓寬學生幸福路。引領學生感受幸福、體驗幸福,從而造就幸福、創造幸福,做幸福事、當幸福人!
來源:隴南康縣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