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政區之間的毗鄰地區是超大城市治理的難點區域,渝中區在全市首推“毗鄰黨建”聯建機制探索破解難題—— 從“各掃門前雪”到“一件事大家辦”
新重慶-重慶日報 記者 左黎韻
“我平時總感覺胸口悶,去醫院又遠又不方便,沒想到今天在家?口就能享受到這么專業的醫療服務。”3月5日,渝中區大坪街道舉行義診活動,年過6旬的劉華芬專程從毗鄰的九龍坡區謝家灣趕來,在專業醫生的引導下,她完成肺活量檢測。
“遠親不如近鄰,我們通過跨區域整合了兩地醫療資源,為周邊居民提供便捷的診療保健服務。”渝中區大坪街道副書記陶琳說。
今年的市委“新春第一會”將加快建設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納入“六區一高地”建設體系構架中。渝中區地處我市中心城市核心區域,圍繞此,他們在全市率先啟動了“毗鄰黨建”聯建機制,以黨建為紐帶,通過跨區域聯建、共享,有效打破毗鄰地區長期存在的行政壁壘,形成“一件事大家辦”的局面。
(小)“各掃門前雪”、資源不均衡……毗鄰地區城市治理難點多
我市中心城區由渝中區、大渡口區、九?坡、江北等九區組成,行政規劃復雜、人口密度大,是超大中心城市治理面臨的普遍挑戰,而毗鄰地區因為行政壁壘,治理短板尤為突出。
在渝中區大坪街道與九?坡謝家灣交界的地方,鮮為人知的是,這里竟有兩個袁家崗社區。在上一輪行政劃分中,曾經的袁家崗村一分為二,一半被劃入謝家灣街道,另一半則留在了大坪街道。
“盡管劃分了清晰的行政邊界,但對于兩地老居?來說,袁家崗依然是他們共同的家園。”陶琳說,由于距離較近,一些謝家灣袁家崗社區的居?常常習慣性地跑來大坪街道辦事,結果卻因戶籍地所限,無法跨區辦理,最終只能無奈地白跑一趟。
事實上,在城市毗鄰地區,看不?、摸不著的行政壁壘帶來的問題還遠不止居?的“辦事難”。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一些毗鄰地段權責不清,發生應急事件后,常常出現“各掃?前雪”的現象,甚至相互間推諉,導致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最讓我們頭疼的就是游攤游販的管理。”渝中區石油路街道一社區干部坦言,因為與九龍坡區僅隔了條馬路,游攤游販如“打游擊”般在兩地間來回流動,治理效果很難維持。
而在毗鄰地區,由于行政歸屬不同,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資源分配不均,政策規劃也缺乏統籌協調,導致居民享受的服務參差不齊。
家住九龍坡袁家崗的劉華芬老人就向記者抱怨,社區周圍沒有大型醫療機構,看病特別不方便。“大坪境內的醫療資源相對豐富,但每次看病都得跑過去,排隊掛號、檢查、取藥,來回折騰大半天,對我們老年人來說真的吃不消。”劉奶奶的無奈道出了這一片區居民的心聲。
(小)提升政府效能 網格事件不因行政邊界而拖延
長期以來,毗鄰地區因為行政壁壘,面臨著黨建“真空”、治理“死?”和服務“盲區”等難題,不僅影響了政府治理效能,也使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大打折扣。
今年以來,渝中區在全市率先探索了毗鄰黨建引領區域聯動發展的新模式。“我們以黨組織為紐帶,推動跨區域協同治理,通過黨政聯席會議、功能型聯合黨支部等形式多樣的平臺載體,打破行政壁壘,推動毗鄰地區治理一體化,努力形成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治理新格局。”渝中區組織部副部長王靜說。
背靠時代天街廣場,石油路街道商貿發達、人流密集,但也因此出現了游攤游販、噪音擾民等治理難題。
“我們聯動毗鄰的九龍坡渝州路,建立起組織聯建、城市聯管、平安聯防、風險聯處、項目聯動、資源聯享‘六聯’工作機制,形成治理的合力。”石油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其中,針對游攤游販的管理,兩地就整合城管、公安、網格員等資源,成立了“大綜合一體化”巡邏隊,通過分片包干、交叉巡查的模式,有效掃除了交界地帶的監管“死角”。
除了線下協同,渝中區還依托“141”基層智治平臺,實現跨區域事件處置的“一鍵流轉”。
“以前發現問題要層層上報,光是走流程就得費幾天時間,現在從發現問題到處置問題,不到十分鐘就搞定了。”大坪街道袁家崗社區書記胡偉說。
不久前,他們在與九龍坡謝家灣交界處巡邏時發現,對方管轄范圍有一處排污管道破裂。網格員立刻將情況上報至街道指揮中心,中心通過“一鍵推送”功能,迅速將問題轉送到謝家灣。不到十分鐘,對方的維修隊伍就趕到了,高效解決了問題。
“在黨建引領下,這種線上線下的協作方式,讓網格事件不再因行政邊界而拖延,使政府效能得以有效提升。”王靜說。
(小)服務資源向交界地傾斜 用治理精度折射城市溫度
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毗鄰地區又該如何實現資源的均衡配置,讓居民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毗鄰黨建’的引領下,我們把組織力滲透到跨界協同的每一個細胞上,從‘空間毗鄰’向‘要素毗鄰’轉型升級。”王靜說。
借助組織層面的聯動,渝中區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推動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資源向交界地帶傾斜,用治理精度折射城市溫度。
譬如,大坪街道就打造了“袁來一家”毗鄰黨建品牌,圍繞建設“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廣泛聽取了兩個“袁家崗”社區居民意見,精準梳理了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這個月,街道黨工委利用轄區大坪醫院的資源優勢,在兩個“袁家崗”交界處設立了衛生服務站,方便兩地居民就近就醫。“現在家門口就能看病,復診拿藥也方便,生活在這里很舒心。”家住九龍坡袁家崗社區的劉華芬老人高興地說。
與此同時,他們還啟動了社區服務業務的“通辦”機制,兩個袁家崗社區居民可以不分行政區域遞交“辦事資料”,再由“接件”社區工作人員將資料送到正確的社區服務大廳進行辦理,讓兩地居民感受到“袁來一家”的便捷。
一項項舉措不僅拉近了兩地居民的距離,也讓毗鄰交界地煥發新的活力。
重醫附一院地處石油路街道最繁華的中心地段,每日進出醫院的市民就有6萬多人,而院內停車位卻只有600余個,停車難題困擾已久。
今年,石油路街道與毗鄰的九龍坡區渝州路聯動,推動重醫附一院與渝州路境內的中新城上城商業綜合體地下車庫車位的錯時共享,累計釋放車位2000個,使車位周轉率提升了3.2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接下來,渝中區還將在毗鄰區域建設黨建綜合體,集合黨群議事、黨性教育、文體活動等功能,進一步增進毗鄰地區黨員群眾的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