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釘釘子精神推進鄉村振興(基層發揚釘釘子精神)
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春耕已始,萬物復蘇,神州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田間地頭,農民在平整土地,準備播種;工廠車間,機器也開始發出歡快的轟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國防動員系統各單位繼續發揚釘釘子精神,鍥而不舍,鉚在新征程的路基上。
記者跟隨部分國防動員系統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探訪他們在新征途上的新腳步。
新疆巴音郭楞州
做群眾的“兵巴郎”
■陳 龍 易正源 本報記者 賈廣宇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新疆巴音郭楞州大地冰化河開,春意漸起。
3月3日,新疆軍區政治工作部群工聯絡處原干事宋勇一早就給依明·買買提打電話。
“達達(維吾爾語,意為爸爸),最近身體可好?生活上還有什么困難?”“祖力甫卡爾(宋勇的維吾爾語名),托你的福,我的身體好著呢,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和阿娜(維吾爾語,意為媽媽)都很想你,什么時候回來看看?”電話里,兩人聊起了家常。
2008年7月,還在軍校讀書的宋勇實習期間被安排住到依明·買買提家,從此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依明一家5口人蝸居在3間磚土房里,生活異常拮據。
宋勇來到依明家,就把自己當成家里的一分子,與他們一起摘棉花、修房屋、喂牛羊。打那以后,宋勇每年都抽出時間到依明家里住上幾天,一同勞動生產。
那段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作的時光,讓宋勇終身難忘,也讓他堅定了信念:永做群眾的“兵巴郎”(維吾爾語,意為孩子)。從軍校畢業后,宋勇被分配到駐阿勒泰邊防部隊。他發現,連隊共建的白哈巴村小學只有1至3年級,高年級的學生需要翻越大山到10余公里外的鎮上上課。村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外出打工收入少,留在家鄉又無出路。
2010年,原總政治部計劃在新疆援建一批學校。宋勇得知后積極申請,協調為白哈巴村建起“八一愛民學校”。他還同村黨支部一道,鋪設村里到鎮上的柏油路,打通了通往外界的致富路。借助毗鄰喀納斯景區的地緣優勢,宋勇組織邊防連官兵為村民開展烹飪培訓,教授蔬菜、食用菌種植技術,幫建民族風情客棧,發展特色旅游項目,讓昔日貧困村變成了致富“領頭羊”。
去年底,新疆軍區部隊幫扶的203個村全部摘帽。在軍地各級的幫扶下,曾經生活拮據的依明一家,現在人均年收入超過2.5萬元,2019年還蓋起了新房。
電話里,聊到鄉村振興的前景,宋勇和依明對未來充滿信心:有政府的精準施策和“兵巴郎”的暖心幫扶,美好生活的圖景就在前方。
安徽省廬江縣
“大個子部長”回來了
■徐 鵬 本報記者 蔡永連
春節剛過,村里的竹木加工廠馬達轟鳴,村民們干得熱火朝天。
參加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回到廬江后,人武部部長鄧世松馬不停蹄來到礬山鎮石峽村的竹木加工廠。村民吳宏然正在給竹子斷料,接下來還要沖條、開片、拉絲,經過一系列工序后,竹子被制成竹絲,銷往全國各地。
石峽村的竹子以前僅作為原材料出售,或是簡單加工成掃帚、籮筐等,收益很低。現在,通過縣里的一家竹業有限公司銷售竹絲,年營業額已近千萬元。從曾經的貧困戶到現在的竹木加工廠職工,吳宏然的日子越來越好,他說:“以前村里條件差,就業難生活苦。現在就在家門口上班,既能照顧家人,又有穩定收入,真要感謝大個子部長和扶貧隊啊!”
村民口中的“大個子部長”,就是廬江縣人武部部長鄧世松。石峽村黨支部書記賈敬斌回憶,當初進行扶貧精準識別時,為了摸清實情、把準癥結,鄧世松帶人不知跑了多少趟。貧困戶姚宣儀脫貧后不再享受低保,一度抱有情緒。為了讓老姚弄懂政策規定,鄧世松多次上門和他談心,還自帶食材到老姚家里和他一起吃暖心飯、嘮家常,并將其納入縣“鄰里守望”互助計劃,協調政府給予經濟幫扶。心里的疙瘩解開了,老姚也不再鉆牛角尖。知道鄧部長是來村里扶貧的軍人,便叫他“大個子部長”,這個綽號也就此不脛而走。
暢通了心路,脫貧致富之路也就越走越寬。4年來,人武部干部職工換了5茬37人,但人換力度不減,對象換責任不變。2020年底,石峽村集體收入超過130萬元,人均收入4萬余元,脫貧成果得到極大鞏固。
“脫貧攻堅路上有千千萬萬的人,我真的就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石子。其實走到最后,走到今天,雖然有苦,還是甜多。”習主席在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到的這句話,說到了鄧世松心里。“我只是全國千千萬萬扶貧干部中的普通一員,為貧困地區和群眾做著最基層、最平凡的事,組織給我這么高的榮譽,我深感責任和壓力。我將珍惜榮譽,再接再厲,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做出新的貢獻。”鄧世松如是說。
山西省廣靈縣
路通景美產業旺
■劉詩揚 田廣東 本報記者 苗 鵬
“路上注意安全,下次爭取換輛車!”
過了元宵節,山西省廣靈縣加斗鄉新恩莊村不少年輕人開始騎上摩托外出打工。廣靈縣人武部部長王軍一大早就來到村口送別,給他們加油鼓勁。
新恩莊村以前道路狹窄,路面坑坑洼洼。如今,平整的村路上各式車輛來來往往,秩序井然,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現在通行便利,生活條件也好多了。孩子們回家過春節看著家鄉環境好了,都想多待幾天。”一旁的村民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激動地說。
路通了,扶貧產業也興旺起來,村里的木材加工廠銷量與日俱增。“無論是運進原材料,還是運出貨物,都很方便。多跑幾趟,還能多賺好多錢哩!”多勞多得,村民們干勁兒十足。
“早晨起早點怕個啥!縣人武部投資建加工廠幫咱脫了貧,高興都來不及!”宋師傅原來一直在村豆腐坊工作,手藝沒得說,生活卻沒有起色。2019年,縣人武部在村里援建一個小型豆制品加工廠。宋師傅的一身本事終于找到用武之地,很快成為加工廠的技術骨干。最近,他又琢磨著“轉型”,在山上養了140頭豬。“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這話一點都不假!”宋師傅說。
投資小、收益穩定、銷路有保障。這是廣靈縣人武部制定的產業扶貧援建思路。“形成產銷兩旺的狀態,帶動更多人參與,才能更好投身鄉村振興新戰場。”王軍說。
近年來,縣人武部先后籌集資金修繕村內主干道,建設木材加工廠、蔬菜大棚,還辦了豆制品廠,引導發展“居家經濟”“炕頭經濟”。曾經的深度貧困村,如今門樓整齊,圍墻風格統一,“軍民同心”休閑廣場人流如織,村容村貌大變樣。
3月1日,王軍在大同軍分區視頻交班會議上表示,下一步將因地制宜、靶向發力,最大限度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確保鄉村振興藍圖越畫越美。
“交上合格答卷,新征程就在腳下。”參加完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回來后,王軍留下擲地有聲的一句話。
甘肅省東鄉縣
致富信心賽黃金
■項 磊 本報記者 郭干干
初春方至,甘肅省東鄉縣鳳山鄉嶺村已開始了春耕生產。剛被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的東鄉縣人武部官兵又來到村里,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
“老馬,今年地種得怎么樣?”人武部政委石峰走進地里問。“已經種了一半了,今年種地比往年輕松多了!”村民馬達吾德高興地說。一年前,縣人武部為村種植合作社購買了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等農用機械,極大緩解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嶺村地處群山深處,群眾過去住房難、行路難、就醫難、增收更難。2017年12月,東鄉縣人武部與嶺村結對后,這里開始悄然發生變化。
發展產業是東鄉縣人武部駐村工作隊拿出的頭一條“錦囊妙計”,但嶺村產業基礎薄弱,群眾觀念保守,動員難度大。為全面帶動村里產業發展,縣人武部制定了養殖、種植和務工的全面幫扶計劃,積極鼓勵原村黨支部書記馬忠林帶領群眾辦養殖合作社。
起初,馬忠林對辦合作社缺乏信心,一時顧慮重重。縣人武部駐村工作隊就會同村干部耐心做馬忠林思想工作,并幫他簽訂產銷協議。最終,馬忠林決定試一試,將自家的8畝地入股養殖合作社,作為廠房用地。縣人武部又協調資金修建了養殖大棚,投入400只良種羊,購買碎草機、揉絲打包機等養殖設備,并請來技術人員現場指導。
有了老支書的帶頭示范和縣人武部的傾力幫扶,養殖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軌,帶動34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駐村工作隊帶著貧困群眾走出了通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也幫助更多村民堅定信念:只要樹立起致富信心,辛勤勞作,就沒有拔不掉的窮根。
2020年10月,嶺村脫貧摘帽。縣人武部馬不停蹄,又與江蘇省常熟市政府協調合作,研究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方案,讓群眾脫貧之后穩定增收,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一謝共產黨,以前忍饑又挨餓,現在脫貧奔小康;二謝共產黨,以前穿的舊衣裳,現在季季有新裝……”這首嶺村群眾自編的《十謝共產黨》,歌唱著村民的幸福生活,也唱出了東鄉族群眾對黨和軍隊的滿懷謝意。
河北省阜平縣
移民小村換新顏
■王靖博 趙大永 本報記者 王 赫
“今年的香菇,長勢比去年還好!”3月中旬,河北省阜平縣人武部駐村工作組來到對口幫扶的各老村,了解幫建的香菇大棚生產種植情況,并與鄉親們暢聊如何進一步發展產業,更好對接鄉村振興戰略。
各老村是阜平縣平陽鎮一個不足千人的小山村,村民均因王快水庫建設而移居此地。過去,這個村 “人均三分田,出門走河灘;環境臟亂差,晚上行走難。”如今,各老村道路寬了,路燈亮了,戶戶門前通水泥路,屋里通自來水。這些變化,無不與阜平縣人武部的接續幫扶有關。
2015年,脫貧攻堅專項行動的號角吹響,縣人武部的駐村工作組來到了各老村。當時村內基礎設施薄弱,甚至連村兩委都沒有固定辦公場所。“脫貧致富之路千萬條,做好黨建工作是第一條。”很快,工作組為村兩委建成辦公場所,還建設了黨員活動室、民兵連部、退役軍人服務站等配套設施。
環境臟亂差是另一個突出問題。人武部結合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方案,將符合易地搬遷條件的村民遷往鎮上,然后利用拆除舊房后的空地拓寬街道,建起“雙擁”文化廣場,村容村貌一下子上了一個大臺階,村民們也有了娛樂場所。
“整治過程中最難落實的就是廁所改造。”人武部政委劉國兵介紹說,村里以前的旱廁都建在街道兩側,而改建的水沖式廁所雖然衛生又方便,但村民們一聽要在自家院里安裝,就直搖頭。秉著好事就要辦好的原則,人武部組織村民代表外出觀摩,又在村里搭起樣板進行示范。村民們通過真看實用,最終認可了改建項目。
寒來暑往,經過幾年的持續幫扶,昔日破舊的小山村如今舊貌換新顏。70多歲的村民劉吉周為此編了幾句順口溜:“黨的扶貧政策好,各老變化真不小。水泥路,戶戶通,自來水,到家中,白天就去把錢掙,晚上出行有路燈。圖書館里來學習,文化廣場去健身,咱老百姓有奔頭,感謝親人解放軍!”
湖南省桑植縣
33年接力“不掉棒”
■易傳濤 本報記者 陳 靜
“開學了!開學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縈繞在桑植縣龍潭坪小學的每個角落。寒冬已去,萬物復蘇,新學期如約而至。孩子們背著新書包,穿上新衣服,回到校園開始了新學期的學習生活。
桑植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紅二、六軍團長征出發地。1987年底,時任湖南省軍區司令員蔣金流到桑植縣考察,了解到這里自然條件嚴苛、經濟發展落后、百姓生活依然艱苦,他的心情難以平靜。
“桑植老區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犧牲,可現在群眾生活還十分困難。我們要帶領群眾早日擺脫貧困!”就這樣,湖南省軍區機關成立扶貧工作隊,開始了長達33年的扶貧接力。
1988年底,扶貧工作隊第一任隊長江秀章來到桑植縣利福塔鎮。為解決鄉親們吃水難的問題,江秀章走遍全鄉每一個山坳,終于在一個105米深的天坑里找到水源。扶貧工作隊第二任隊長高保山接過接力棒,帶領施工隊開鑿水源。10米、20米、100米……卻遲遲不見出水。每往下挖一米,大家的希望便黯淡一分。終于,鑿到197米深時,一股清澈的泉水從地下噴涌而出。
“共產黨萬歲!解放軍萬歲!”全鄉男女老少齊聲高呼,扶貧隊員們的辛勞被甘甜的泉水一洗而凈。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33年來,省軍區機關扶貧工作隊一批接一批,扶貧接力一棒傳一棒,從未間斷。
為解決當地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第3批扶貧工作隊在利福塔鎮建起八一中學。第19、第20批扶貧工作隊接力建設龍潭坪小學,組織支教幫扶活動,幫助培訓教師,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第24批扶貧工作隊接棒后,致力于打造常態長效脫貧體系,為當地安裝藍色光伏板,推動綠色粽葉生產產業化,整合紅色資源,助力金色蜂蜜遠銷都市……一系列舉措帶領桑植老區的父老鄉親奔向多彩的小康生活。
“地是刮金板啦,山是萬寶山呢,樹是搖錢樹噻,人是活神仙!”一首廣為傳唱的民歌《桑植是個好地方》唱出了桑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桑植縣已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賽道上,扶貧工作隊的接力棒還將繼續傳遞下去。
來源: 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