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四側”協同
編者按:
“要緊盯做大做強制造業,強化‘四鏈’融合‘四側’協同”,“引導民營企業深度參與‘四鏈’融合、‘四側’協同”,“以‘產業大腦’牽引‘四鏈’融合、‘四側’協同”……從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到全市兩會,從“新春第一會”到深入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四側’協同”成為當前重慶經濟領域的“熱詞”。
“四鏈”指的是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側”則是指政府側、產業側、社會側、企業側。
“四側”與“四鏈”之間存在怎樣的內在聯系?重慶如何以“四側”協同推動“四鏈”融合?當代黨員雜志社記者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學者進行了研討。同期配發《重慶北碚區:搭好政企溝通“連心橋”》《重慶高新區:科研“陪跑人”為技術和市場“穿針引線”》,跟隨記者走進現場看“四側”如何協同。
如何理解“四側”同“四鏈”之間的內在聯系?
詹懿:“四鏈”融合和“四側”協同是互為條件、相互支撐的關系,“四鏈”融合是內核,“四側”協同是保障,兩者共同形成科技資源高效聚合、創新鏈條高效銜接、創新價值高效實現、產業技術快速迭代、新興產業快速培育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
在“四鏈”中,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是關鍵,兩者的融合將形成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到市場化應用的閉環機制,實現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轉化,最大化實現創新的價值,為持續推動創新提供積累。
李然:“四鏈”融合、“四側”協同二者在目標上一致,都是為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二者相互支持,“四鏈”是“四側”的具體實踐,“四側”為“四鏈”提供系統性的要素和制度保障。另外,二者是協同推進的關系,“四鏈”融合能提升產業效能,效能提升后又能促進“四側”融通。
二者相互作用可促進重慶產業鏈升級、構建創新新業態、優化要素配置、完善制度環境。在優化要素配置方面,可助力重慶高端人才引進和金融支持。完善制度環境方面,“四側”融通可為“四鏈”提供基本保障。制度有了保障,人才和資本才有保障,才能更好促進經濟健康平穩向前發展。
黃劍偉:“四鏈”和“四側”是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在“四鏈”中,“創新鏈”作為核心驅動力,可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區域競爭力,其他三鏈則為其提供支持,形成良性循環。
創新鏈在“四鏈”融合中對經濟發展有著多方面的促進作用,其中包括提升生產效率、推動產業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就業等。
創新鏈通過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可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提升附加值,并為突破產業鏈中的瓶頸提供解決方案;創新鏈的高潛力項目可以吸引資金支持,加速技術轉化;創新鏈需要高素質人才,可吸引并培養創新人才,推動技術進步,并促進人才知識更新,提升整體素質。
“四側”協同如何推動“四鏈”融合?
李然:要推動政策的協同,建立跨部門聯系的相關制度,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分屬不同的部門管轄,為更好融合融通,可建立諸如河長制、林長制的“鏈長制”,來進行統籌協調,目前國內其他省市已經有相關成功案例。再者,要持續推進要素的市場化改革,可與上海、北京等地聯合組建科創實驗室,推行知識價值的信用貸款,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加強平臺賦能,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數據融通,打造“渝企云”平臺,對接高校成果與企業需求。最后,注重需求的牽引,支持本地創新產業產品,通過一些國際性大會,牽引全球資源。
當前,重慶仍存在一些經濟短板。人才鏈作為關鍵一環,是助推產業升級、技術研發、增強區域競爭力、優化就業結構的基礎,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也是破除經濟短板的關鍵。人才的聚集可吸引資本,也可推動形成產業集群,浙江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就是一個鮮活案例。那里人才匯聚,吸引了大量投資,從而形成強大的區域競爭力。
黃劍偉:我們將聚焦產學研融通抓綜合體建設,推動產業創新綜合體運行見效,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暢通“行業難題—科研課題”“科研成果—產品化解決方案”兩個循環,健全“科研團隊長期激勵”和“產業化基金”兩項機制,強化“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答題、市場判題”導向,探索建立成果轉化創新綜合體。聚力打造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和協同創新中心,形成校企聯合育才、聯合創新發展模式。
同時,聚焦建強產業生態抓科創服務,繁榮和發展科技服務業,依托“碼上科服”平臺助推企業技術供需精準對接。積極推動設立“專精特新”產業基金,引導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營造創新的良好氛圍,高質量辦好產業科創生態大會,提升市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詹懿:近年來,重慶制造業穩步發展,但也存在缺乏高端產業的短板。目前,重慶正做大做強“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先進材料等產業集群均實現較大發展。
下一步,重慶可著力解決技術創新體系與現代化產業體系之間匹配度不夠的問題,從而推動高端產業發展。
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現有產業發展急需的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等,由龍頭企業或科技領軍企業牽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業等力量開展聯合攻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和產業價值鏈水平,推動現有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和高成長性產業開展跟蹤研究,加強重大基礎研究、前沿顛覆性技術攻關和應用場景創新,加強高能級創新平臺、高效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高效率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建設,加強高端研發人才、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著力培育一批具有技術競爭力和市場引領力的未來產業。
如何保障“四側”協同、“四鏈”融合?
黃劍偉:“四鏈”融合和“四側”協同的落實,需要制度的保障。今年,我們已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錨定提速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提速培育新產業、塑造新優勢、形成新動能。
這些措施具體包括聚焦“33618”抓技術攻關;聚焦效能提升抓成果轉化;聚焦“三新一強”(即新動能、新技術、新產品,強化產業鏈配套能力)抓主體培育;聚焦產學研融通抓綜合體建設;聚焦建強產業生態抓科創服務。還包括持續放大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的示范效應,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建設“產業生成類 成果轉化類 技術創新類 專業服務類”研究院經濟矩陣體系,并以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為重要載體,持續探索“研究院經濟”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助推重慶科技成果轉化。
李然:要保障“四鏈”融合、“四側”協同,社會各個“關節”都要以自身平臺為基礎,加大自身“鏈條”的建設和投入力度。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地,是構建“人才鏈”至關重要的陣地。各大高校應認真落實各項政策,努力為重慶培養高端人才。
具體措施包括開設市場需要的新專業,例如人工智能專業、數字經濟專業等;與企業聯合開發相關課程,實施產業教授制度,聘請企業高管作為行業導師、事業導師,定期邀請企業高管、行業精英進課堂;大力開展實踐平臺建設,支持學生到實踐基地開展實習實訓,實行“訂單化”培養;鼓勵學生創新創業,設立相關學院,鼓勵孵化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等。
詹懿:“四鏈”融合中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高效融合需要資金鏈和人才鏈在各個環節提供支撐,如與資金鏈相關的財政資金、政府引導基金、種子基金、私募基金、股權投資基金、銀行資金等,以及與人才鏈相關的商業顧問、科技經紀人、硬科技投資人、應用型科學家、資深工程師、專業技術工人、科技型企業家、管理人員、銷售人員等。同時這也是資金鏈上各類資金實現增值、人才鏈上各類人才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
應推動政府側提供政策、產業規劃、政務服務等支撐;產業側提供應用場景、轉化載體、價值實現路徑等;社會側發揮反饋產品需求信息、科技創新效果成效、前沿技術發展方向、產品消費趨勢等作用;企業側承擔科技成果產業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品生產、產品銷售等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