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政協主席王志剛:“知心”方能“智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助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牡丹江市政協主席王志剛:“知心”方能“智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助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牡丹江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王志剛。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麗麗 李貝貝 通訊員 王東明 李玉新
今年3月20日,全國首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經驗交流大會”將在山東省濱州市拉開序幕。2019年以來,牡丹江市作為試點城市,將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融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中,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主要抓手,在打造平安牡丹江、健康牡丹江、幸福牡丹江方面,做出了顯著成效。近日,《華夏時報》記者專訪了牡丹江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王志剛。
記者:2019年牡丹江市被確定為國家級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請您介紹一下牡丹江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工作模式?
王志剛:自2019年牡丹江市被確定為國家級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以來,牡丹江市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健康牡丹江、平安牡丹江、創新社會治理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建立了黨政領導、部門協同、專業支持、社會參與、媒體宣傳、全民受益的工作機制。
牡丹江市的工作模式可以概括為“2241”。第一個“2”是說政法、衛健雙牽頭。第二個“2”是指橫向和縱向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縱向即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4級。橫向即涵蓋政法、衛生、教育、機關企事業單位、殘聯、工會等17個重點部門與行業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最后一個“1”,是指牡丹江市建立了1個信息化平臺。
牡丹江市通過這種工作模式在心理健康篩查、心理危機干預、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測評疏導、健康科普知識宣傳等方面持續發力,廣大市民心理健康素養不斷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記者:作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牡丹江市是如何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融合發展的?
王志剛:牡丹江市被確定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以來,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民心工程,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各領域,構建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會支持系統。
第一,實施“黨建 社會心理服務”。深化黨建引領“一條主線”,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社會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將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納入平安建設工作考核,納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與健康牡丹江、平安牡丹江、幸福牡丹江有機銜接。
實施“黨建 社會心理服務”品牌,建立心理服務黨建聯系點制度,優化“互聯共轉”行動和在職黨員“雙報到、雙服務、雙評議”制度,構建黨員聯管、區域聯抓、資源聯用、事務聯商、活動聯辦、服務聯動、難題聯破“七聯”機制。
打造“紅色物業”“社區管家”品牌,助推矛盾糾紛化解、心理服務等具體工作有力落實,做足了“紅色為底、黨旗為帆、社會共治、群眾受益”的社會心理服務文章,形成堅實的心理服務戰斗堡壘。
第二,實施“平安創建+社會心理服務”。將把社會心理服務融入平安創建工作,開展了社會心理服務進醫院、進單位、進家庭、進學校、進社區、進機構活動,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廣大干部群眾心理健康意識和能力。
招募和遴選了一支由78人組成的具有專業心理咨詢資質、業務能力過硬、服務奉獻意識強的志愿者團隊,為民眾分憂,緩解群眾不良情緒及心理障礙,形成立體、多元的全民參與心理健康科普新格局。
建立家校共育關愛心理健康協作機制,通過開展“家校攜手、共育英才”“用心用情做好家訪”家校共育系列家訪活動、線上線下家長會、發布告家長書或網絡致信等,積極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人觀和成才觀。
開足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把豐富多元的心理活動融入日常教育教學中,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先后舉辦“用心守護 共護成長”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主題公益直播課39期,涉及不同群體30余萬人次,滿足了多領域、多層次的社會心理服務需求。
第三,創新“矛盾化解 社會心理服務”融合模式。全市78個社會心理服務室、5578名網格員開展“駐點咨詢 上門服務”,為留守老年人、困境兒童、殘疾人等群體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把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過程轉化為理順群眾情緒、增強群眾認同的過程。
聚焦特殊人群,探索由點到面風險防控模式,在社區矯正對象“4 X”(即司法所、社區民警、網格員、家屬)教育幫扶機制上疊加心理專業隊伍。對刑滿釋放人員、易肇事肇禍傾向和“四失人員”等特殊人群,壓實四方責任,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分類定級、分級管理,通過開展“穩心”服務,更有針對性地引導社會情緒、社會心態,變被動預防為主動干預,將風險防范化解在萌芽狀態。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全市通過融入“社會心理疏導”教育規勸方式,累計排查調處各類矛盾糾紛7293件,成功化解7205件,調處率98.8%,真正形成“穩心管控、事心雙解、事了心安”的良好社會治理成效,全域打造社會心理服務“牡丹江模式”。
“知心”才能“智治”。我市將社會心理服務網絡編織到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充分發揮群眾情緒的減壓閥、社會矛盾的穩壓器、文明創建的助力器、中心工作的加油站作用,為筑牢平安牡丹江根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心”動能、貢獻“心”力量。
記者:為支持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牡丹江市實施一系列措施,您認為各項舉措中哪些舉措尤為重要?
王志剛:牡丹江市聚焦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心理服務,不斷出臺政策扶持鼓勵引導,先后出臺《關于建立牡丹江市社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的相關意見》《牡丹江市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方案》《關于下發牡丹江市社會心理人才庫的通知》等30多項措施,持續、有效、系統地加大扶持力度,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心理服務干事創業氛圍。我認為以下幾項措施十分重要:
首先,打造示范樣板,帶動社會心理服務走進基層。我市注重樹立“典型引路、貼近基層、服務于民”的創建理念,在全市打造學生健康指導中心、家庭暴力心理干預中心、婦女兒童婚姻家庭心理服務中心等一批社會服務組織,樹立了譚力心吧、心康園、麗江靈語等社會心理服務示范團隊樣板10余個。
以這些示范樣板團隊作為技術服務、健康指導的平臺和載體,輻射到各街道社區,帶領相關街道、社區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使我市各基層社區、街道的社會心理服務有了長足發展。
例如疫情期間,我市實行封閉式管理,這些團隊積極活躍在線上線下,充分利用融媒體、公眾號、小視頻、朋友圈、抖音等媒介,安撫群眾焦躁情緒,緩解負面消極導向,疏導隔離人員煩悶心理,建立綠色健康、積極向上、穩定和諧的社會心態。
其次,強化人才培養,讓社會心理服務賦能各行各業、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提質增效,優化社會心理服務人才儲備。我市按照“示范引領、能力為重、分類施訓”的原則,以豐富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培育專業精神為重點,通過聘請國家級專家對社會心理服務機構進行服務技能和倫理道德培訓,進一步發展壯大社會心理服務平臺,提升職業素養和服務能力。
對近千名青年志愿者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知識培訓,對222名基層網格員、人民調解員和社區活動積極分子進行心理學干預技能培訓,建立社會心理服務“民兵”隊伍。對200余名社會心理咨詢人員開展職業道德和倫理培訓,提高專業化水平。
牡丹江市開展心理服務基本技能培訓
與此同時,對1200余名基層公衛醫師等進行專題培訓,組織30多名心理咨詢師參加“聯愛護心”心理創傷公益培訓。針對學校師生心理健康問題,舉辦“開學前后心理調節”培訓者專題培訓,2000余人參加培訓。
再次,推廣志愿服務,推動社會心理服務貼近群眾生活。在心理疏導上,牡丹江市注重發揮全省唯一的國家級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市作用,根據志愿者“來源于群眾、活動在身邊”的特點,重點發揮24支心理志愿服務隊伍、720個心理干預微信群的作用,24小時在生活中疏導群眾困惑,回應群眾需求。
記者:在可預見的未來,牡丹江市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樹立了怎樣的新目標?
王志剛:首先,進一步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加強各部門各行業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支持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社會心理服務設施建設,增建心理咨詢室。衛健、教育、公安、司法、信訪、民政、殘聯等部門結合行業自身特點,為系統內人員及工作對象等重點人群舉辦知識講座,并針對性提供服務。
其次,做好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依托于牡丹江市南山醫院等專業技術機構和社會組織,加強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建設,進一步規范心理援助熱線服務,分級分類對心理熱線接線員、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等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建立人才信息庫,解決專業人員短缺問題。
最后,將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以有溫度、好理解、易接受的方式引導群眾、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為抓手,助推牡丹江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健康、平安、幸福牡丹江。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