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科研松綁要破立結合
湖北日報
日前,教育部社科司發布通知稱,將對研究超期未完成的1453個項目進行集中清理,不僅追回已撥經費,還要追究責任,相關責任人三年內不得再報。
日前,教育部社科司發布通知稱,將對研究超期未完成的1453個項目進行集中清理,不僅追回已撥經費,還要追究責任,相關責任人三年內不得再報。被清理項目涉及范圍之廣,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多所知名高校在列。
給科研人員松綁,激發科研活力和科研人員自主權,是今年5月兩院院士大會傳遞出來的改革精神。“減少各類檢查、評估、審計,對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和實施周期3年以下項目一般不作過程檢查。”“充分相信科研人員,尊重人才,賦予他們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也是國務院日前公布的新舉措。給科研人員營造寬松的科研環境,并不代表對待科研“寬松軟”,也不是說搞科研就沒有了硬規矩。教育部社科司對研究超期未完成的項目集中清理,并將涉及到的學校、項目、負責人姓名等內容予以公開,體現了嚴格的管理,嚴謹的態度。
我國每年新增的、進行中的科研項目不計其數,如何保證將有限的科研資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并取得最大的成果,必須有行之有效的制度約束,必須有明確的價值導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要的管理和約束是給科研活動立規矩,避免管理上、執行上“放鴨子”。科研本來就是一項嚴謹、嚴肅的治學活動,古今中外沒有誰玩玩耍耍、馬虎大意能取得成績的。嚴,應該是科研活動的底色。嚴,應該貫穿在科研項目從申報到批復、從進行到完成的全過程。這種嚴不同于唯論文、專利的評價機制,也不是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更不是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這種嚴實際上代表著探索未知、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代表著不畏艱險、心系家國的學術風骨。
學術一流是創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重要支撐。當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影響著學術風氣,學術不端行為頻現,套取、濫用科研經費現象頻發。在尊重人才、給科研松綁的大語境下,尤其不能忽視嚴管的作用,要將松綁與嚴管結合起來,千萬不能拿松綁當借口脫離嚴管。只有破立結合,既解開捆住手腳、影響創造力的繩子,又扎上制度的籬笆、劃出公平公正的跑道,才能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才能讓科技體制改革蹄疾步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