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梁三元: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強化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既是加強城市基層黨建的題中之義,也是組織工作服務保障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全省組織部長會議提出“城市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舉足輕重”,強調“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新路徑”。泰州深刻把握這些要求,著眼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治理體系,進一步加大實踐探索力度,編織“一張網”、打好“組合拳”、匯集“眾力量”,推動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城市基層治理效能。
聚力“到邊到底”,精心編織“一張網”,構建治理嶄新格局
城市治理是張網,基層黨建就是綱,綱舉才能目張。我們著力強化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構建“一網兜起區域大小事”的網格治理格局,把黨的優勢和力量在城市基層彰顯、在治理一線發揮。
完善領導機制。成立市縣兩級城市基層治理工作機構,抓好總體謀劃,強化工作協同,定期研究重大政策、部署重大工作、督辦重大任務,確保黨的領導始終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鞏固“一心三體六聯動”黨建工作模式,推動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實質化常態化運轉,推行“網格報告、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健全完善聯席會議制度,讓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主心骨。落實領導干部“聯支強基”制度,市縣黨政班子成員至少聯系1個社區,指導協調基層治理工作,推動相關政策、資金、資源落地社區,打通基層治理“血脈經絡”。
織密組織體系。推行網格化治理模式,出臺完善網格化機制夯實社會治理基礎工作意見,全面建立“社區黨委(總支)—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架構,鍛造網格黨建紅色堡壘。推進黨組織創新設置,采取組織聯建、掛靠組建等方式,建立企業片、商業圈、行業線黨建“共同體”,將黨建工作觸角延伸至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推廣功能型黨組織做法,統籌推動社區內基層黨建、綜合執法、12345政務便民熱線等平臺“多網合一”,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建強骨干隊伍。堅持公開招聘一批,采取選聘專職網格員、面向社會招考等方式,常態補充社區工作人員,同步實施社區干部雁陣培育計劃,健全薪酬動態調整機制,確保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社區工作者不少于18人。堅持精準提升一批,深化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建設,設立全科社工實訓基地,實施名師帶徒“青藍工程”,培優網格治理“關鍵力量”。堅持定向充實一批,按照“一格多員”原則,組建由樓棟長、黨員中心戶、協輔人員、物業管理員等組成的網格信息員隊伍,協助做好網格治理相關工作。
聚力“賦力賦能”,傾心打好“組合拳”,提升治理綜合能級
城市治理,重心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活力也在基層。全力推動治理重心和資源向基層一線下沉,進一步豐富治理手段、夯實治理基礎、增強治理實力,為城市基層治理提供堅實保障。
推進智慧賦能。大力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融入基層治理,再造以群眾需求為支點的服務形態。開發“泰治理”網格化社會治理平臺,推行“泰治理”APP終端應用,實現信息“一次采集、一鍵錄入、自動關聯”,確保各類事項集成化、協同化、閉環化處置。加快智慧政務服務建設,探索打造“掌上云社區”,提供線上業務辦理、信息查詢等相關服務,開辟“實體小網格 掌上云社區”基層智治新路徑,不斷提高為民服務效率。
強化載體賦能。深化黨群服務中心“規范 提升”行動,健全街道、社區、網格(小區)三級服務陣地體系,著力把“紅色陣地”打造成黨員群眾都想來的“紅色家園”。優化社區人氣集聚計劃,推進鄰里中心“五美驛站”融合建設,因地制宜開辟“舞動吧”“巧手坊”“書畫屋”“銀發潮”等空間,推動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提檔升級。大力推進服務站點建設,推動商務樓宇、商圈市場和較大企業,合理利用公共服務場所、員工休息區等空間資源,建立暖心驛站、紅色加油站等,實現黨群服務全覆蓋。
致力為基層減負。深化基層減負“136”專項行動,堅持準入事項“非批不入”、網格治理“無事不擾”、材料報送“一次提交”、矛盾訴求“快速響應”,讓基層黨組織集中精力抓黨建、強治理、優服務。梳理規范社區權責事項,對不在范圍內的工作事項,確需社區協辦的,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為基層提供必要經費和工作條件。優化街道、社區綜合考核,鞏固“牌子亂象”整治成果,嚴控面向基層的督查檢查,推動相關部門考核結果互認互用。
聚力“共治共享”,用心匯集“眾力量”,凝聚治理廣泛共識
推進基層善治離不開各方努力、共同發力。我們堅持黨建引領,始終圍著基層想、基層轉、基層干,把部門聯合起來,把黨員組織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推動形成社區治理合力。
發揮黨員先鋒力量。搭建在職黨員作用發揮平臺,創設“黨員周六志愿服務日”,組織在職黨員每周六回社區開展“五帶三星”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形式多樣、力所能及的優質服務。開展社區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作用”活動,推行“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模式,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示范帶動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培育壯大文化宣傳、服務幫辦、矛盾調處、慈善公益等志愿服務團隊。
引入社會專業力量。實施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計劃,突出加強社區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服務需求。開發社區治理“炬力雙助”項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補貼活動經費、設立項目資金等方式,引導更多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基層治理。強化社會組織跟蹤評價,全方位評估組織化程度、誠信度、扶持資金使用效度等,對社會組織進行評星定級、動態調整,倒逼提升服務水平。
喚醒居民主體力量。建立供需對接機制,常態開展“戶戶進、家家訪”活動,定期收集居民群眾訴求,分類梳理匯總,推動需求、服務精準高效對接。完善民主協商機制,推進網格(小區)黨支部(黨小組)牽頭成立居民議事理事會,定期召開“連心晨會”協商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居民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健全監督評價機制,制定基層治理群眾滿意度調查制度,對社區黨組織履職情況進行評估,并作為考核重要依據,對居民滿意度低于60%的,列入軟弱渙散黨組織進行整頓。
來源:《群眾》2022年第11期
作者:梁三元(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李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