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王馬丨杭州典型“三老”社區如何用好“朋友圈”
浙江新聞客戶端 監制 吳雅茗 策劃 陳文文 記者 張彧 李睿 攝影 孫金滿 制圖 聶李黛芳
編者按:
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特此推出《深蹲》欄目,聚焦不同類型的基層社區,探尋與發掘最小單元治理中的智慧與風景。
首篇聚焦杭州市拱墅區長慶街道的王馬社區。作為杭州典型的“三老”社區,面對不斷更新的居民新剛需,王馬如何直面?
“戰爭年代支部可以建在連隊上,20年前我們可以把支部建在樓道上,現在支部建在了社區外。我們的家越來越大?!?
——一個普通的“王馬”居民
王馬社區初心小巷
社區作為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常常面臨資源不足的問題,老舊小區尤甚。
除了內部挖潛,如何引進更多的外界助力和社會資源,實現共建共享?
“王馬”的答卷上寫著:以“先進”吸引“先進”,壯大黨建聯盟“朋友圈”。
老社區用上數字人民幣
試試?
從新華路拐進直燕子弄,王馬社區幾百米的初心小巷,鐘華走得多,也愛走。
他偏愛口袋公園里三五成群嘮家常的煙火氣,更愛街坊鄰居微笑招呼的親熱勁,簡單一句“來啦”能讓他找到家的感覺,“濃濃的人情味兒。”
鐘華是中國工商銀行杭州之江支行網點黨支部書記,雖然居住和工作都不在王馬社區,但鐘華在心里認定了自己是一個“王馬人”。
工行之江支行接力值守王馬社區涼茶攤
2019年,在王馬社區“支部 支部”黨建聯盟共建的號召下,與王馬轄區一街之隔的工商銀行之江支行主動申請加入了王馬社區黨建聯盟。理由很簡單,“要向先進靠攏?!?/p>
事實上,這里不僅有全國第一個樓道黨支部,還有長慶派出所、青藍小學、長慶潮鳴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等4家全國先進單位,“先進”們組團成立了黨建聯盟。
和之江支行一樣,沖著這張金字招牌來的不在少數:省婦保、市一醫院、公羊隊、交警慶春支隊、市文史研究館、拱墅區紀委等40余家單位慕名而來,王馬社區黨建聯盟“朋友圈”壯大的同時又被細分,十余家銀行單位就被劃入了"銀聯?同心薈"。
王馬與建行中山支行聯合開展暑期青少年教育
“就真的有家的感覺。”幾年來,作為“朋友圈”的一員,鐘華參加了東河巡河、垃圾分類、輪流值守……“聯盟不是說說而已,老百姓的需求也在與時俱進,我們的服務也應該迭代升級?!?/p>
最近,為了推廣數字人民幣,他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王馬社區,“這里有一條業態豐富的新華路,是有名的美食消費一條街,眾多小商戶有推廣發展的基礎?!?/p>
鐘華向王馬社區的黨委書記俞紅建議:“要不要試試將數字人民幣支付擴大到整個王馬社區商圈?”
試試?試試!有想法的聯盟和有需求的社區,雙方一拍即合——
“七一”前夕,一場數字人民幣現場推廣教學在“銀聯·同心薈”“同心聯盟”等成員的聯動下成功舉行。截至目前,王馬社區商圈已有7家商戶成功開通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多家正在準備中。
王馬居民使用數字人民幣
有人吃到了頭口水?!坝脭底秩嗣駧攀湛?,后續提款都是免手續費的,可以降低成本?!表斏霞侔l店是轄區第一家開通數字人民幣的商戶,工作人員劉軍覺得挺方便,已經有不少居民來“嘗鮮”了,“收到的款項還都實時到賬,不存在延后性,方便快捷?!?
“老百姓得了實惠,我們和商戶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庇峒t覺得,這不僅是一場數字人民幣的推廣活動,更是王馬社區黨建聯盟共建共享的試水之舉,“資源可以共享,聯盟可以共建,銀行家聯盟為社區進一步助企紓困提供了良好途徑。”
引來“強援”
如何避免“三分鐘熱度”?
在寸土寸金的王馬社區里有一間名叫“11590”的屋子,就是專門為黨建聯盟的成員單位所設,“跟杭州話諧音,‘叫叫我就靈’。”鐘華說,在越來越密切的共建過程中,“朋友圈”“活”了起來?!吧鐓^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專業的聯盟單位能頂得上?!?/p>
“聯盟也是一場雙向奔赴。聯盟的單位為我們提供助力,我們也要給他們一種家的感覺?!庇峒t覺得,不虛偽不客套,將心比心地與共建單位合作,才能讓他們真正留下來。
是不是三分鐘熱度,遇事見分曉——
今年4月拱墅疫情期間,王馬社區需緊急承擔核酸任務,但轄區內人手不足,于是省婦保的醫生下班再“上班”,為志愿者做培訓;小區舊改前,電力阿斌志愿服務隊每年給樓道電表箱免費做“體檢”;電信公司幫助獨居老人家中免費安裝安全探頭、路燈所免費移了4盞路燈……
浙江電力阿斌志愿服務隊
不少共建單位的成員,還認領了居民許下的“微心愿”——
“行動不便,需要拐杖一個”“88歲獨居老人,希望每周有兩天,可以有人上門探望”“出門不太方便,請幫我購買一套床上用品”——被摘下的一個個心愿貼,變成了一組組幫扶結對的溫暖故事。
“戰爭年代支部可以建在連隊上,20年前我們可以把支部建在樓道上,現在支部建在了社區外。我們的家越來越大?!边@是一句寫在社區留言本上的話,落款是“一個普通的王馬居民” 。
聯盟單位成員為王馬老年居民量血壓
【記者手記】
“王馬”當先
在王馬采訪,總有一種自豪與焦慮并存的矛盾感。
王馬最出圈的標簽,來自20年前——這里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樓道黨支部。這一創舉,是榮耀也是壓力。
好典型的價值,在于它總是站在時代的前列,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王馬將這樣的自覺,扛在了肩上。對于老舊社區的居民而言,幸福感的現實投射往往很具體。所以這20年來,王馬始終奔跑在破難的路上:從20年前樓道的燈、窗臺的花到如今的小區舊改、全域加梯……社區越來越老,但需求越來越新。
王馬不缺革新的勇氣。但作為一個典型“三老社區”,在采訪中,無論是樓道書記還是社團帶頭人,都流露出了共通的擔憂:破解新剛需,社區需要更多的新辦法、新面孔?,F在小區的“顏值”提升了,但“肌體”狀態還來不及“舒筋活血”。
講效率、不妥協、腦子活,青年人的朝氣,是“三老社區”解憂破難最稀缺的“良方”——互聯網的原生代們熟諳現代科技工具、活躍的社會網絡,積極尋求連接的開放心態,能迅速集結身邊資源,無論是創新社區治理辦法,還是探尋老社區新問題的解決之道,這些優勢都大有用武之地。
所以王馬想要團結更多的年輕人——三個青年黨支部的成立,就是在為社區的未來管理尋找“新騎手”。將青年黨建與社團活動相融合,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社區的管理,則是王馬的新探索。
也許時光會讓社區慢慢變老,但只要點燃“新騎手”們的行動意愿、理順參與機制,未來“破難”就有了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王馬一直在解決問題的路上。王馬人有這樣的自覺:須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