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鄉村之變——日照市嵐山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現場觀摩會側記·鄉村振興篇
鋪展新畫卷,振興正逢時!
7月15日,日照市嵐山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現場觀摩會將“鄉村振興”列為檢驗發展成效的重要一環。
觀摩中,特色鮮明的支柱產業令人歡欣鼓舞,岸綠景美的鄉村河道讓人耳目一新,農旅融合的生態茶園讓人流連忘返,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畫卷次第呈現——
村企共建的鮮純牧業鄉村振興區域共同體;水環境生態治理典范案例繡針河治理工程;釋放銜接鄉村振興資金效應,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產業振興”融合項目巨峰鎮產業聚集區;茶旅文化經濟帶“龍頭”,朝元山鄉村振興示范片……
按照路線,觀摩團一行來到鮮純牧業。在這里,著實觸摸到鄉村振興中產業振興典范項目的品質。
與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幾乎同時,鮮純牧業2017年年底落戶碑廓鎮,項目占地1000畝,存欄奶牛1.5萬頭,年產值4億元,日產鮮奶135噸,牧場規模全省前三。為服務企業青儲飼料供應,碑廓鎮流轉了16個村4800畝土地用于青儲飼料種植,各村集體經濟平均增收5萬元以上。其中,馬家嶺村為企業流轉土地466畝的基礎上,還專門成立了支衛置業合作社,組織村民為企業提供供水、保潔、綠化等勞務服務,村集體年可增收50萬元。
為放大村企合作的效益,碑廓鎮探索打造了鮮純牧業“1 16 N”鄉村振興共同體模式,由支部領辦聯合社,全面托管鮮純牧業4800畝土地的種植業務和沼液還田業務,實現產業發展和村集體經濟增收,現了生產、加工、文旅體驗的產業融合,還讓村民從中獲得了收益,可謂是“一舉多得”。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硬核支撐,也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觀摩團形成強烈共鳴:“推進鄉村振興,要搶先機、抓主動,做大做強產業的同時,更要注重做好‘融合文章’。”
巨峰鎮產業聚集區便是個典型案例,該項目使用銜接鄉村振興資金2940萬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1000萬元,累計完成投資3570萬元。依托園區成熟的基礎,招引年產30萬噸膨化大豆加工項目落地,計劃總投資1億元,一期投產后,預計年產值6億元,年可實現利稅4000余萬元;二期將建成省內最大的民營膨化大豆生產基地。
不止如此,“藏”在茶山里的朝元山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步步是景,生態優勢獨特、人文特色鮮明、鄉風民風淳樸,在示范片區建設中,依托綠茶特色資源,融合起文化、餐飲、娛樂、住宿等元素,激活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創造了比較客觀的旅游收益。
生態振興是鄉村“五大振興”的重要一環,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在繡針河治理工程現場,青山映襯下,碧波蕩漾,治理效果讓觀摩團代表們紛紛感嘆。山清水秀的生態田園、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洋溢著昂揚精氣神的村民,見人、見事、見景地述說著嵐山美麗鄉村的新故事。
從現場介紹獲悉,多部門聯動、全域化治理、閉環化管理是繡針河治理工程的亮點所在——
區住建局:配套污水主管網42公里,在全市率先實現鎮域污水主管網全覆蓋;
區水利局:累計投入3042萬元對流域內8處門前河及9座水庫進行治理,治理河長13.2公里;
區農業農村局:為繡針河沿河68戶養殖場(戶),配建儲糞池、異位發酵床,年交替循環處理畜禽糞污年能力約1.5—1.8萬噸;
生態環境分局:在全市率先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銷號任務的同時,積極掙引籌措上級治污資金,解決跨界污染問題;
碑廓鎮:實施全域畜禽糞污治理工程,沉淀池建設率已達100%,干糞棚建設率85%,有效解決糞污直排等問題。
觀摩是檢驗,更是起點。以“項目建設年”為引領,在全區7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幅鄉村振興競相發展的藍圖正在徐徐鋪展。(通訊員 王田 秦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