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隱蔽墻” 重溫烽火日
本報訊(記者趙語涵)在密云縣新城子鎮花園村,一座歷經了抗日戰爭的老宅子,如今成為當地最吸引人的民俗院。特別是院中保留完整的一道“隱蔽墻”,不僅真實呈現了當年百姓與日寇周旋的“土智慧”,側面反映出戰爭年代的血雨腥風,也令到此一游的人們唏噓不已。
啥是“隱蔽墻”?這是抗戰時期村民為躲避日寇屠殺而設計出來的。“你從外面瞧,房屋的窗戶和院墻就到這里,可你進屋一看,結構就不一樣了。”昨天,民俗院的主人李振恒帶著記者走進屋子一看,在一排窗戶的最西面,又多出了半米多的空間。在屋外,這個空間的正面為一棟煙囪,而且處于院墻外,站在院內的人由于煙囪和院墻的視線遮擋,很難看出房內延伸出的這塊空間。“鬼子進村掃蕩時,村民可以躲在這個死角以逃避敵人的迫害,設計雖不復雜,但很實用,以前村里經歷過抗戰的老房子,都設計了這種‘隱蔽墻’。”
據了解,抗日戰爭爆發后,八路軍圍繞北平,先后開辟了平西、平北等抗日根據地。密云縣就是平北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活躍戰場之一,涌現出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十團團長,人稱“小白龍”的白乙化烈士;為抗戰奉獻了7位親人,被稱為近代“佘太君”的英雄母親鄧玉芬等為代表的民族楷模。而“隱蔽墻”的出現,則又一次讓人們見證了當年密云全民抗戰的史實。
“現在村里就剩這一棟老宅子還保有戰爭年代的鮮明特色。”說到“隱蔽墻”能得以保留,還真得感謝院子的主人李振恒。他告訴記者,老宅子的主人由于經濟狀況不好,所以一直沒有翻新老宅,還托老李幫忙找人想把院子轉手。李振恒看著這棟歷經戰爭風雨的老宅,心想要是轉給別人,萬一人家翻建,后人怕是再也見不到這“隱蔽墻”了。于是他一咬牙,自己把老宅子買了過來。
接手老宅后,李振恒除了把房屋加固和改造了衛生間外,其他基本沒動。他表示要保持最原汁原味的老宅特色,還將致力于整理花園村的抗戰故事,將它們留給孩子們。
“隱蔽墻”利用人們的慣性思維和視覺誤差發揮作用。圖為工作人員演示“隱蔽墻”的效果。宋佳音 攝